“傳.創”非遺教育計劃周年嘉年華揭幕 推動本地文化薪火相傳

发布日期:2025-06-24     阅读次数:13058

字号

香港新聞網6月24日電(記者 黃璇)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嶺南大學與香港藝術學院(隸屬香港藝術中心)合辦的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本月21日於中環大館賽立坊舉行“同慶非遺——周年展覽暨嘉年華2024/25”開幕禮,為一系列推廣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的活動揭開序幕。

本屆展覽暨嘉年華展出逾300件由本地非遺工藝大師與學員共同創作的工藝品,並透過展覽、藝術市集、主題攤位遊戲及傳統技藝工作坊等多元形式,促進公眾對非遺工藝的認識與參與。

現場展出由本地非遺工藝大師與學員共同創作的工藝品。

活動特色包括以花牌紮作及廣彩製作為主題的非遺導師分享會,深入探討相關工藝的歷史與文化價值。期間亦設有多場由資深工藝師及藝術家親自指導的傳統技藝工作坊,涵蓋廣彩、剪紙、麵塑、吹糖、白鐵、蒸籠及印章雕刻等,讓市民親身體驗非遺工藝的製作過程。

花牌導師蔡榮基師傅聯同當代藝術家劉銘鏗及五位學員攜手合作,於展覽場內共創一件高約六米、寬六米的大型花牌裝置。

其中,花牌導師蔡榮基聯同當代藝術家劉銘鏗及五位學員,合力創作一件高六米、寬六米的大型花牌裝置,成為展場焦點,展示花牌工藝的空間應用與協作精神。此外,五位廣彩學員作品亦融合本地文化元素,如重繪“魚藻圖”並加入香港本地魚類、海洋景致及神話人物,體現傳統工藝在當代的創新演繹。

廣彩技藝師傅何廖綺玲現場介紹“廣彩故事中的故事”,探討廣彩工藝的歷史與發展。

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設有導師培訓課程,匯聚傳統工藝大師、當代藝術家及業界專家,培養具備傳承與創新能力的非遺教育人才,提升本地工藝的專業水平。同時,計劃亦為本地中學生設立“學生培訓課程”,透過課堂、工作坊及實踐,提升他們對非遺的認識及興趣。展覽亦展出中學生作品,多名學生更擔任“非遺大使”,向市民介紹展品及非遺故事。來自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的阮同學表示,參與過印章雕刻及廣彩課程後,更愛上廣彩自由創作的空間,並於課程後繼續在家創作。

是次開幕禮由香港教育局副秘書長陳碧華、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文化、體育及社區聯繫協作)葉巧兒、香港藝術中心監督團成員及藝術節目委員會主席馮永基主禮。

陳碧華致辭時表示,非遺承載本地歷史、智慧與社會價值,是學生認識自身文化的重要資源。她認為計劃結合學校及社區資源,為師生提供系統化學習平台,並鼓勵跨代共創及創新思維,教育局將繼續支持非遺教育的普及與發展。葉巧兒稱,馬會自2018年起資助該計劃,冀以跨界合作推動非遺保育,尤其希望吸引年輕一代認識及參與非遺。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劉智鵬則透過錄像致辭,感謝各合作夥伴的支持,並指周年展覽是推動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的重要平台。今年活動亦配合特區政府“香港非遺月”,意義更為重大。

香港藝術中心監督團成員馮永基表示,藝術教育有助培養學生多元能力及創意,促進文化承傳,為香港社會注入動力。

“同慶非遺——周年展覽暨嘉年華2024/25”由即日舉行至7月5日。(完)

閱讀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1035038&channel=5532

首頁 時事 財經 專題 生活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