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魯寧:四中全會公報透露哪些訊息?
发布日期:2025-10-24 阅读次数:121255
一連四天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23日在北京閉幕。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十五五規劃”的醞釀始於去年年中,從今年上半年起,步入“建議稿”起草階段。據二十屆中央委員、國資委主任張玉卓接受央媒採訪時披露,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十五五規劃“(建議稿)起草領導小組組長,今年入夏後,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和中央政治局多次召開專題會議聽取匯報。
2020年10月舉行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所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把2035年確立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收官之年。15年的時間跨度正好與“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三個五年規劃重合,在這根時間軸上,“十四五”是起步五年,“十五五”是承前啟後關鍵五年,“十六五”是決戰決勝五年。因此,中國制定“十五五規劃”包括召開四中全會本身,不光在國內被全社會所高度關注,在國際上亦被各國高度關注。
“十四五”終點乃“十五五”起點。極不尋常、極不平凡、錯綜複雜、迎難而上、砥礪前行——全會高度評價“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十四五”時期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台階,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征程實現良好開局。“十四五”發展涉及國家所有領域,涵蓋百業千態,用GDP表述最為簡明扼要:2020年,中國GDP103萬億元,2025年預計突破140萬億元,五年相繼跨越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140萬億元四個大台階。
全會分析了“十五五”面臨的國內國際大環境、大態勢和大格局。國內: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整產業體系優勢、豐富人才資源優勢更加彰顯。難點在於把現有勢能、潛能發揮出來,轉化成高質量發展之動能。國際: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挑戰在於如何積極識變應變求變,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勇於面對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以歷史主動精神克難關、戰風險、迎挑戰,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全會提出了“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六大原則、七大目標、十二項主要任務。
六大原則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
七大目標是: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國家安全屏障更加鞏固。
十二項主要任務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增強高質量發展動力;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高質量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雖說“十五五”十二項任務都屬“主要任務”,但在實施過程仍有主次之分、輕重之別。經濟是國家發展的第一基礎條件,實體經濟是其它所有“經濟”之根,現代製造業是實體經濟之骨架。“十五五”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賦於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方向。“十五五”第一次強調要確立製造業合理比重,比重過高,必引發內卷及產能過剩;比重過低,國民經濟頭重腳輕,經不住風吹浪打。“十五五”強調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骨架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個體系不是靠製造業單打獨鬥,還將融合質量、品牌、網絡、數字、綠色、生態諸多內涵與外延。“十五五規劃”還首次提出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它有別傳統的“公鐵基”,而是專門為培育壯大高新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數智產業、新商業業態所提供的、定向配套的、以技術、軟件、商法為主的基礎性現代新服務業態。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力自強,是“十五五規劃”的又一個關鍵發力點。中共二十大系統闡述新質生產力之後的三年間,國內以新字(包括高新)冠名產業年產出已占全部產出的18%左右,其中江蘇發展最快,截止今年上半年,新質產生力產出已占全部產出的近四成。浙江緊隨其後,占比接近三成。作國際對比,國內新質產生力產出占全部產出的三分之一時,經濟發展層級將躍上一個全新台階,繼而以每年1%-1.2%的增幅“向新而行”。在宏觀層面,“十五五”期間,受規劃引領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將從三個層次展開:其一、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其二、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注意“催生”之提法);其三、深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GII)排名中國位列第14名,2024年排名位列第10名……
經四中全討論審議的“十五五規劃”(建議稿),接下來還將幾上幾下征求民主黨派及社會各界意見和建議,廣泛的人民民主將確保該“規劃”在成熟之後提交明春舉行的全國“兩會”審議批准,成為未來五年向現代化征程邁進的新的“施工圖”。
(本文作者為財經、國際政治評論員魯寧,本網獲獨家授權刊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閱讀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1144875&channel=2808
